新手销售常沉迷于产品手册:“我们的产品有 XX 项专利,比竞品多 30% 的功能……”,而资深销售也可能陷入惯性:“这个客户之前买过同类产品,直接推升级版就行。”
本质上,这是把 “销售” 等同于 “产品复读机”,忽略了一个核心真相:客户买的不是产品,而是 “产品如何解决他的问题”。
三级提问法:
第一层(事实):“您目前在 XX 环节遇到了什么具体问题?”
第二层(影响):“这个问题对您的业务 / 团队造成了哪些具体损失?”
第三层(期待):“您理想中的解决方案需要满足哪些核心诉求?”
卖点转化公式:
产品功能→客户场景→价值结果
例:“我们的 CRM 系统支持自定义字段(功能)→ 当您需要统计不同渠道客户来源时(场景)→ 可以一键生成多维度报表,节省 70% 的数据整理时间(结果)。”
“这个价格真的最低了,今天不买就亏了!”“您看隔壁公司都买了,效果特别好!”—— 这类 “说服式” 话术看似在推动成交,实则在消耗信任。
销售的核心不是 “赢了一场辩论”,而是 “让客户觉得你和他站在同一阵营”。
反套路沟通:先 “暴露问题” 再 “提供方案”
例:“我注意到您团队在售后环节的响应速度较慢(暴露问题),这可能导致老客户流失率上升(放大痛点)。我们有一个客户之前也遇到类似问题,通过 XX 功能优化,3 个月内客户复购率提升了 25%(提供案例),您是否想了解具体怎么做?(邀请共创)”
打造 “信任资产包”
“今天能定下来吗?”“这个优惠仅限今天”—— 这类话术在客户尚未建立足够信任时使用,只会引发抵触。
成交是 “信任积累到临界点” 的自然结果,而非 “话术压迫的产物”。
将客户旅程分为五个阶段,匹配不同沟通策略:
破冰期(第 1-2 次接触):聚焦 “信息收集 + 轻价值输出”,例:“我想先了解您目前的 XX 需求,再推荐最适合的方案。”
共振期(3-4 次沟通):用案例 / 数据强化 “方案与客户目标的匹配度”,例:“这是和您同规模企业的合作数据,他们用了 3 个月实现 XX 提升。”
疑虑期(客户开始比价 / 犹豫):主动拆解风险,例:“您提到的 XX 顾虑很常见,我们可以通过 XX 条款来保障您的权益。”
决策期(客户询问细节 / 流程):提供 “二选一” 轻决策,例:“您希望本周三还是周五安排签约?”
交付期(成交后):强调 “长期服务”,例:“后续我会每周同步进展,有任何问题随时找我。”
销售的本质是 “价值传递”,而认知误区的根源往往是 “以自我为中心”—— 沉迷于 “我想卖什么”,却忘记 “客户需要买什么”。
下次拜访客户前,不妨先问自己三个问题:
我真的理解客户的 “隐性需求” 吗?(不只是表面问题)
我的沟通是在 “说服客户”,还是在 “帮助客户说服自己”?
我有没有给客户留足 “决策呼吸感”?
打破认知盲区,才能让每一次销售动作都指向真正的 “客户成功”—— 而这,才是持续签单的底层密码。
互动思考:你在销售中遇到过哪些 “看似正确却无效” 的策略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。